要闻目录 - 海峡资源报
加入收藏
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
正文
当前位置: 首页 - 本报要闻 - 要闻目录 - 正文

从蓝图到全景图——华安县高石村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

2025-07-31 09:50:42

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、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。村庄规划作为乡村建设的蓝图和行动指南,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引领作用。

如何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,统筹安排村庄生产、生活和生态空间,科学合理优化乡村空间布局,整合资源要素,促进产业发展,提升乡村人居环境,是编制村庄规划的重要内容。华安县华丰镇高石村秉持着乡村要振兴,规划需先行的理念,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为抓手,以突出地方特点、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为核心,以保留村庄特有的民居风貌、乡土文化为重点,着力“在发展中保护,在保护中发展”,积极开展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,取得了一定成效。高石村村庄规划编制成果在2023年度获得省级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三等奖。

一、高石村村庄规划的编制

高石村位于漳州市华安县华丰镇西南部,已有277年历史,文化底蕴丰厚,有邹应龙孝廉文化、铁观音茶文化、知青文化以及果酒等文化。资源特色丰富,独特的大屏山原始森林、村庄小河古水系、美轮美奂的山水田园,10余座造型别致、古香古色清代古建筑,构成传统古村落特有的景观风貌。大屏山原始森林有10多级瀑布,神态各异;山中石景以独特的华安玉为主,鬼斧神工、雕镂百态,可谓“山岩多胜境,洞府独称奇”,高石村是国家级生态保护旅游村,森林覆盖率达90%以上,水和空气质量远超国家一级标准。

高石村村庄原建设布局较为分散,道路交通条件较差,村内道路狭窄且部分路段未硬化,污水处理设施缺乏。村庄产业结构单一,农业处于初级种植阶段。旅游业处于初步发展探索期,农旅融合不够深入,文化承载的建筑载体逐步破败,空间载体缺少打造,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,旅游服务与接待设施欠缺、旅游项目缺少市场开发主体及玩乐休憩空间不足等。

(一)规划思路

高石村采用区域联动,依托高马线和华安线,引入原生态旅游廊道的概念,与周边和春、贡鸭山及福田村联动发展,共同打照生态山水旅游带,达到旅游人群与旅游项目共享。同时,注重多规有机融合,量化分析村庄内的用地情况,进一步明确村内建设情况、功能属性、开发强度以及未来的发展计划。规划发展定位为“生态高石,养生度假村”,并将其打造成为华安县乡村美、产业兴的乡村振兴样板村。

(二)规划特点

产业发展布局“一大核心主题,三大功能板块联动,九个重点项目的产业支撑体系”,即围绕乡村振兴,打造华安县乡村振兴样板村,联动南部的农业产业园、中部的特色文化体验区、北部的生态养生度假村形成一条产业轴线;三大功能板块以“三产融合”的方式,结合板块现状,完善功能主题布置相应的配套设施,由南至北依次打造香药种植基地、桂花种植园、茶园、知青文化园、茶马古道、邹应龙文化园、特色民宿、风情古街、圆梦山庄九大重点项目。通过整合山水生态资源、提炼特色文化要素和植入产业发展项目,塑造“三产融合”发展,保持原生态的同时,注入时尚的现代元素,打造核心主题的生态养生度假村。

空间管控规划方面。结合村庄自身“保护开发”的特色,以“三调”用地分类为基础,全域统筹,分类管控。集中梳理与盘活村内存量空间用地及周边闲置用地,结合产业项目建设需求,将闲置用地向可入市的经营性用地转变,为村庄产业与配套设施建设提供载体,增加村财收入。

综合环境整治方面。整治村庄沿线两侧及房前屋后闲置空间,结合特色文化小品,打造成具有本村特色的民俗风采。为了满足未来的生态旅游发展需要,在东侧村庄入口段规划大型生态停车场及综合型游客接待中心,可扩大服务半径,为后续的旅游服务打下基础。同时,加强村庄绿化美化,在村庄道路两侧、庭院、公共空间等种植花草树木,营造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。

建筑风貌整治方面。充分挖掘高石村的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,保护和修缮传统民居、古桥、古井等历史文化遗迹,传承和弘扬乡村建筑文化。以特色五凤楼等坡屋面老建筑为主,从建筑到庭院景观,采用对原有场地最轻的干预,保留木梁青瓦,唤起迷失的乡土记忆;通过新建连廊、亭子串联起来,形成新旧交替移步异景的室内外空间,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乡村风貌。同时,通过挖掘村庄资源及乡村振兴发展思路,规划设计知青文化园、天眼自行车广场、生态保持园等近期建设项目。

二、高石村村庄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

(一)崇尚和谐共生,提升人居质量。通过实施村庄规划,村庄面貌焕然一新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显著改善。村内道路全部硬化,设有停车场,满足村民和游客需求。村内路灯设置环保节能,游乐设施项目设施完善、布局合理、外观鲜明,村民及游客休闲活动有去处。村内(景区)休息场所、休息亭、休息座椅或观景台等均采用石头或木质材质,档次适中,符合生态性要求,与自然环境相和谐。

村容村貌整洁有序,美丽庭院处处可见。在远离中心村的位置建立鸡鸭集中养殖区,将中心村所有的鸡鸭舍、猪圈、旱厕、危房进行拆除。通过改路、改水、改厕,清杂、清淤、清污,做到绿化、美化、净化、亮化。把环境大整治化解为村民各家“门前三包”,村民自觉维护村容环境卫生,做好房前屋后的卫生保洁工作,积极参与“美丽庭院”创建,引导村民从被动到主动参与环境整治,村庄由“点状美”向“一线美”“一片美”转变。 

“绿水青山”转化“金山银山”。生态水系整治提升工程造就了高石村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象,置身高处,青山绿水、奇峰怪石交相辉映,甚是壮观。高石村水资源丰富,红菇溪和坑板溪穿村而过,水质极佳,甘甜的水质成了“望春风”矿泉水有限公司的水源。村庄古屋错落有致,整洁人居环境促进“回乡潮”,吸引“入乡游”。高石村先后被评为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”“国家森林乡村”“福建森林村庄”“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”“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”“省级美丽休闲乡村”“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”。

(二)挖掘文化遗产,推动产业转型。高石村以村庄规划为指引,以产旅融合发展为导向,以适宜人居为核心,重点打造集生态康养、文化康养、膳食康养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村落。以大屏山保护开发为主线,打造“古朴与现代,静谧与激情”的生态康养主题。结合知青文化、山地自行车赛事文化、邹应龙孝廉文化、酿酒文化等铸造文化康养。因地制宜发挥高石村竹、林下中草药、水果种植等农业优势,形成高石村特色膳食康养。

高石村结合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,充分挖掘知青文化,共建知青亭、知青公园,将知青文化融入景点,吸引游客了解民俗故事。高石村邹氏是南宋邹应龙后裔,邹应龙为官刚正、廉臣孝子,为弘扬传统文化,成立“华安邹应龙孝廉文化交流中心”,打造成集文化研究、寻根问祖、旅游观光、廉政教育为一体的文化园,旨在“以孝促廉、以廉尽孝”,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,构架海内外百万邹氏裔孙和台胞、侨胞的谒祖之桥。高石村还注重非物质文化传承,已连续举办三届民俗文化节,举行祭祖仪式、民俗汇演以及酒文化、竹文化成果展示,不仅弘扬好村风、树立好家风,更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。

此外,高石村成立旅游发展公司,采用“公司+农户+村委会”方式运营,共筹集380万元用于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,促进旅游业态发展。每年接待游客十多万人次,旅游收入达百万元,收益按股分红,让村民真真正正受益。同时,优先聘用当地村民作为民宿、餐饮工作人员,带动本地村民就业达35%。

(三)管控建筑风貌,传承历史禀赋。村庄规划提出尊重历史、保护历史,“修旧如旧”,要发挥历史沉淀,保护好历史文脉,保护好古村落。结合村庄自身“保护开发”的特色,高石村对闽南五凤楼为主的民房,按照“修旧如旧”的原则,修缮后充分活化利用,保护了村庄的古村落形象,被评为省级传统古村落。目前,高石村利用古厝古建筑开设民宿12家、餐厅4家,在古厝古建筑内设立综治中心、党群活动中心、幸福院长者食堂和知青文化展览馆等公共场所。另引入春风里文旅项目,综合文化舞台和露营基地,对多座古厝古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文旅项目开发。

三、高石村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启示

(一)科学规划是前提。高石村村庄规划立足实际,明确了发展定位和目标,科学合理地进行了空间布局、产业发展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规划,为村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蓝图。只有编制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,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。

(二)产业发展是核心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。高石村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,实现了产业融合发展,促进了农村经济繁荣和村民增收致富。在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中,要结合当地资源优势,找准产业发展方向,培育壮大特色产业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

(三)村民参与是关键。村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。高石村在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,充分尊重村民意愿,保障村民的知情权、参与权和决策权,让村民成为规划的参与者和受益者,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庄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。只有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,才能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。

(四)政策支持是保障。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是村庄规划实施的重要保障。高石村积极争取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和相关政策扶持,整合各类涉农资金,为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在乡村振兴中,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,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建设。

高石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。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编制和有效的实施路径,乡村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。乡村旅游的兴起以及生态康养、文化康养、膳食康养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创新,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,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。注重生态修复与资源合理利用,加强了对耕地、水源和森林的保护,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应用,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。通过举办文化活动、培养文化传承人等方式,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,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,也为乡村旅游增添了独特的魅力。改善基础设施、提升教育医疗水平、加强社区建设等措施,让村民享受到了更好的公共服务,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,过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。

 ■ 郭淑霞

作者单位:华安县规划建设中心


在线联系

官方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