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 龚敏芳
上世纪80年代末,我出生在上杭县溪口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。关于故乡,印象最深的是村口那座石拱桥。从村部出发到我家,要经过3公里仅能通行摩托车的砂石路。走完这段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来到村口,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石拱桥。
听父辈们说,这座桥大约建于上世纪60年代。它稳健地横跨在溪面上,长约6米,宽约0.5米,没有栏杆,桥面上布满了凹凸不平的石头,仅能供人步行通过。桥下,倒影常年在潺潺溪面上不知疲倦地跳跃着。勤劳的村民在桥周边零零星星种了梅、桃、梨等果树,待到花开时节,香气扑鼻,伴着村子里升起的袅袅炊烟,让人感觉来到了世外桃源。
小时候,我和小伙伴们经常来到桥边嬉戏,时而寻找野果,时而下水打闹;时而“扑通、扑通”往水里丢石子,时而探头探脑地侦查大人们劳作归来没有……
炎炎夏日,伴着虫鸣鸟叫来到桥边纳凉最是畅快。溪水发源于远处的山涧,水量不大但水质清澈,可以看到溪中鱼虾的一举一动。先掬一捧溪水一饮而尽,似乎所有烦恼都烟消云散,再找一块大石头躺下,无忧无虑地仰望天空,任由思绪跟着白云游走!
石拱桥通往村子对面的山林,村民们靠山吃山,每天带着农具跨过石拱桥到山上劳作,有的去管竹林、有的去砍柴火、有的去挖草根、有的去采蜂蜜……在那个年代,这些大概是村民每天都要做的事。按照客家人的风俗,正月通常要祭祖,每年轮流由一户牵头组织,其他户至少派一个代表参加。祭祀时间商定后,提前几天将墓地周边的杂草割干净,牵头户当天要早早备好鸡鸭、米酒、鞭炮、香烛等,放在竹篮里。我参加过好几次,祭祖“大部队”挑着祭品浩浩荡荡地通过石拱桥往山上走去的情形,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。每到一处,长辈会给同行的孩子讲述祖先在世时的往事,叮嘱后人要传承祖先的优良传统,虔诚告慰先辈,开启新的一年生活。
近些年故乡变化很大!村民的收入渠道变多了,有的在家种植百香果等经济作物,有的在外务工,有的选择自己创业。老旧土坯房纷纷被拆除新建,好些村民还在城里购置了商品房,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。进村的道路也拓宽硬化了,能单向通行小车,沿路设置了错车道和转弯镜,出行更便利了。还好这座石拱桥没变!它像一位老者见证着故乡变化,默默守护着村民平安通行,目送外出游子出门闯荡,也成了游子们内心深处的牵挂和精神寄托。
官方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