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闻目录 - 海峡资源报
加入收藏
首页 本报要闻 往期报纸 国土资讯 文化视野 大地写照 公告 交流平台
正文
当前位置: 首页 - 本报要闻 - 要闻目录 - 正文

低效用地“苏醒” 发展动能“激活”——看安溪县如何破局土地集约利用与产城融合发展瓶颈

2025-10-23 09:07:25

■ 陈伟真 康伟强 施晴妮

 

近年来,安溪县积极探索低效用地再开发方式和路径,努力挖掘土地利用潜力,向低效要效益、向存量要增量,取得良好成效。

绘制蓝图

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

安溪县炭坑内片区改造项目位于凤城镇和城厢镇,总面积4821亩,其中,低效用地面积达到1312亩。

为唤醒这片“沉睡”的土地,安溪县打出“规划先行、交通破局、产业赋能、民生提质”的组合拳。2021年,聘请天津规划设计院对片区进行系统性规划,确立“向山向上向下要空间、提级提质提效强功能”的思路,明确“生态居住、商业中心为主,商务办公为辅”的定位,剑指“低效工矿区向产城融合示范区”的蝶变目标。

自2020年起,安溪县推进“大三环”立体交通项目,将炭坑内片区高速出口路网工程列为重点,一期通车后,高速出口至中心城区距离缩短至3.2千米,用时仅需3分钟,使安溪县成为全省高速出口到中心城区耗时最短的县域。

在低效用地盘活过程中,安溪县创新举措实现多重效益叠加。如针对集雨面积12平方千米、坡陡弯多的炭坑溪,摒弃传统治理模式,投入1.58亿元实施“高水高排”方案——上游筑坝拦水,经排洪隧洞直排入蓝溪。

产业与民生的“双提升”,让炭坑内片区真正实现“以产兴城、以城聚产”。产业端,规划用地450亩、总投资30亿元的中关村领创信息产业园已吸引30余家企业入驻;规划用地180亩、总投资30亿元的稻兴光合制造中心即将开工,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00亿元、年纳税3亿元。民生端,多项教育配套落地,80亩龙湖山公园在黄金地段建成,总投资7.6亿元的金泰商业广场吸引沃尔玛等商超入驻,全方位提升了该片区的宜居度与吸引力。

炭坑内片区的成功改造,是安溪县盘活利用低效用地的一个缩影。从项目的前期规划到最终的落地实施,安溪县通过一系列创新策略和“一轴、双链、三生”理念,为炭坑内片区的改造注入新的发展动力。该片区不仅成功打造成为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区域,更在工业、商业、教育和文化休闲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活力。改造后的炭坑内片区,正逐步实现从低效工矿区向高端产业示范聚集区的蝶变升级。

精准定位

建设高标准化新园区

坐落于安溪县城主核心区的领秀云城,是该县低效用地再开发与城市更新的“样板工程”,也是新一代智造产城的新地标。这里曾是闲置12年的旧制药厂,片区总面积87.4亩。如今,通过全新规划焕发了新生,建筑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,创新布局6—11层工厂、5A级企业总部及自持产城配套,以“新智造云上产城”为核心定位,依托“工业上楼”与“智慧厂房”模式,构建起“智造升级区、创新研发区、数字产业区、产城生活区”四大功能模块,形成贸易驱动生产、数字赋能产业、研发创造价值的产业生态闭环。

项目的成功落地,离不开三项关键举措的精准支撑。一是借力政策东风——依托安溪县政府新出台的《关于支持工业企业提容增效的实施方案》,地块容积率提升至3.0,一次性释放超17万平方米产业空间。二是创新开发模式——推行“工业上楼”,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投入产出强度;同时,定向引进产业链优质企业,持续提升亩均效益。三是预留发展空间——将新增计容建筑面积的12%无偿移交政府,为区域统筹产业布局、推动迭代升级奠定基础。

低效用地的“苏醒”,为该项目注入强劲动能。提容增效后新增投资约15亿元,建成投产后,预计实现产值不少于10亿元,可集聚企业300家、带动就业5000余人。作为安溪工业(产业)园区标准化建设重点项目,领秀云城项目不仅推动了生产场景升级与产业链联动,更以实际成效助力智造产业都市化发展,为“产城人融合”注入了鲜活动力,助推当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

从片区重生到旧厂蝶变,安溪县低效用地的盘活实践,不仅破解了“山多地少”的发展瓶颈,更积累了县域土地集约利用与产城融合发展的宝贵经验。安溪县自然资源局局长许充分表示,下一步,该县将持续以“清单化、项目化”推进剩余用地盘活,借鉴典型经验分类施策,聚焦核心产业精准供地,大胆探索低效用地开发模式,及时提炼有价值的试点经验,为全市、全省乃至全国的低效用地盘活利用提供一个可借鉴的“安溪样本”。


在线联系

官方二维码